雪豹

5个故事,感受总书记同各族群众的深厚情谊

发布时间:2023/4/11 14:25:02   

8月26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全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非凡历程。文章记述的生动故事和细节,读来令人难忘。

一张行程表,折射出特殊牵挂

就在上个月,党的百年庆典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来到雪域高原,亲切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不止是西藏。

今年以来,总书记已经四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

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去广西,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到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赴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这张特殊的行程表,折射出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牵挂,让人暖心。

一枚勋章,述说家国情怀

今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总书记亲自为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颁授“七一勋章”。

为什么卓嘎能获此殊荣?

故事,从33年前说起。

年轻的卓嘎扛起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卓嘎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那面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如今,她和家人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玉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居民由3人增加到多人。生活劳作、守护国土……他们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一句问候,道出嘉许激励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卡沙沙!”总书记高兴地回应,并鼓励说,“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

时间回到年春节前夕。那一年,总书记专程来到三河村这个彝族贫困村看望贫困群众,问寒问暖。

在总书记的关心牵挂下,三河村大变样,一栋栋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房替代了原有简陋低矮的土坯房,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封回信,饱含关怀期待

近日,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让阿佤山沸腾了!

在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中,总书记动情地说,“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到年底,全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新时代的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总书记亲自部署的脱贫攻坚战,为民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凉山间,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

一组照片,见证生态红利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

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青海省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拿出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民族地区“生态画卷”越来越美,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新华社通讯《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张晓松、董峻、王绚、林晖

文字记者:王琦、范思翔

摄影记者:李学仁、李涛、谢环驰、江文耀

视觉

编辑:吴晶晶、王秋韵、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1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