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天敌 >> 导演张健有情怀有人物有情节才是顶级剧
编者按:电视在今天的影响力,或许已经远超乎媒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那些仍然在一线奔跑的电视人,他们如何审视自身,又如何看待眼下已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话语的电视?影视前哨开启“一线电视人专访”特别企划,第五篇要走近的是资深制片人、编剧、导演张健。
文
大雨
《霍去病》是张健拍摄的第一部古装剧,但并非是第一部电视剧。早在年,张健就担任了抗战题材电视剧《雪豹》的总制片人、编剧、出品人;年,又出品了谍战剧《黑狐》,并担任编剧、导演;年,出品电视剧《苍狼》《风影》《雳剑》《恋歌》,并均担任总制片人、编剧;年,出品了《雪豹之坚强岁月》,担任导演;年,出品大型军事竞技真人秀《士兵突击之勇者奇兵》,年,出品了抗战剧《黑狐之风影》,并担任总制片人。
从事影视创作多年,出品了多部作品,但此前张健的主要领域还是在近现代抗战、谍战剧领域,乍一看,张健的新片《霍去病》似乎有很大不同,这样的转向有带来什么困难吗?张健表示:“其实核心都一样”
人物的塑造是最难的
“要说困难,最难的实际上是人物的创作。”对人物的考量,是张健创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自古英雄出少年,张健表示自己一直有一种“少年英雄”的情结,拍了很多近现代民族英雄,张健萌生了想拍一个古代少年英雄的念头,而从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真正的英雄,十七岁就大破敌军,一生没有败过,是战神,真正的少年英雄。”可有了这个念头,到真正创作却经历了整整四年,“电视剧也好、文艺作品也好,人物塑造是最难的。”张健表示,尊重历史真实是他的原则,对于霍去病的历史事件他绝对不会篡改也不愿意篡改,改了就不是他所要写的英雄了。但在考察史料的过程中,他发现史料对霍去病的记载并不详细,《史记》对霍去病的记载仅有数行字的描写:两大战役,一战河西,六天消灭匈奴族五个部落,闪电战大胜,二战河西,打迂回,纵身两千里往回走。“记载三言两语讲完了这两件事,但没有展现他的逻辑、他是怎么赢的、他有什么样的气势气魄敢这么打,所以需要创作者去发挥的空间很大。”发挥空间大,就意味着需要创作人构思大量内容去填满,去合理化事件与人物,但对于张健来说,《霍去病》的创作难度并不在于此,“他的一生太顺利了,总是在胜利,怎么把握故事结构找到人物的支撑点,让人物饱满起来就是创作的难度。我们筹备了六年,就是在酝酿人物。”
为了剧作的感官体验,有时创作人员会将重心放在故事情节的呈现上,但作为后果可能会导致为故事情节的戏剧效果而强行赋予人物一些特质,甚至让人物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行为与选择。可张健觉得一部优良的剧作不能仅停留在展现故事情节上,虽然仅讲述霍去病一生的胜战事迹就已经足够传奇,“我要写的是人,而不是事件,是为什么这个人能做到,而不是为了故事情节而情节,把人物立住了,观众跟着人物的成长走,而不是被情节的发展推着走。事件不能打动观众,人物才可以。”
所以对于张健来说,创作过众多抗战剧、谍战剧,亦对其无比熟稔的他在接触古装剧这一新类别剧作时,也没有觉得有太大的不同、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因为对他来说任何题材都一样,不论古装、现实、年代,不论谍战、战争,重中之重都是对人物的塑造,虽然在其他很多方面,例如故事背景、情节设定这样的创作层面,服装道具、场面调度、动作指导等拍摄层面不同题材之间很不相同,但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可以考察史料、请教专业人士、专业团队,并没有给张健带来太多困扰。
“有情怀、有人物,有情节的电视剧被电视台封为一类电视剧,第二类电视剧有人物,有情节,第三类只有情节。有情怀,有人物,有情节的一定会成功,这是作为顶级剧的要求。”张健说,“但我从来不会提说以此要求我的作品,因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只看故事本身,要为人物拍戏
环看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年大女主剧霸占了荧屏,现代剧一大半以上是大女主剧,古装剧中大女主剧占了七八成,现象级剧《楚乔传》、《我的前半生》等都是大女主剧。而到了年,翻拍剧又是一大风潮,成为电视剧市场的新宠,年宣布翻拍并备案的电视剧已经超过了20部。在这样的环境下,既不是大女主戏,亦不是翻拍的《霍去病》似乎是一个另类,有“反其道而行之之势”。
“为什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还坚持拍这样一部剧作呢?”
“我不想分古装、民国、现实,或是大男主、大女主,我只认故事本身,也就是故事的人物、故事的情怀。”张健认为,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剧,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此前他拍《雪豹之坚强岁月》时也有人问他怎么还要拍抗战剧,而张健的理解是,抗战片只是一个载体,他所想表现的是人物,是人物带来的情怀,此次拍《霍去病》也是同样的逻辑,“不论是哪种形式,故事足够好,并且花心血去创作了就是会受欢迎的剧。”
而关于市场热点,张健是这么看待的:“如果我手里有好几个好的故事,考虑到市场情况,我可能会向市场正流行的类型倾斜一些资源,但为了追市场热点而拍、而创造故事,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市场上流行的东西,你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晚了。”对张健来说,本着认真、踏实的态度去创作才是创作人员该有的精神,“对于创作人来讲,你不用想这么多,把心血精力投入到好的项目上才是应该做的。”
对于市场上出现热播剧,大家就一拥而上投拍相同类型剧作的现象张健还开了个玩笑,“当年我拍完《雪豹》、《黑狐》也带起了一波风潮,害得我后来差点都没办法再拍这类电视剧了。”
近几年有很多剧作借着古装剧、历史剧的外衣,内核却是爱情偶像剧,相比之下《霍去病》中有爱情,但并不是唯一的主线,从故事脉络来看《霍去病》带有历史正剧的意味,这样的作品会打动观众吗?对此,张健非常有信心“一定会的,而且会比爱情剧还要强烈。”信心不是凭空来的,在张健眼里,大情怀远比小情小爱更能“戳中”人心,“霍去病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计较私利,这是很励志的正能量,人物本身就带有大情怀,当年的《黑狐》《雪豹》也是这样,大情怀、正能量会比小情小爱更能感染观众。”再凭借自己对人物的塑造,张健有这样的信心,“而且你的人物又能打动观众,就怕打动不了观众。进不去观众的内心,那你拍什么都没用,比如单为了情节拍,所以我绝不为了情节拍戏,我肯定是为人物拍戏,写人物的时候自然就格局大了,情怀大了,东西自然就有了。”
追求真实感,不能糊弄观众
对故事的执着追求使得张健带有一种“匠气”。
在张健眼里,霍去病是一个顶级的战略分析家,在霍去病打赢的战役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张健要去认真的搭建他背后的逻辑——他为什么会怎样想,他凭什么会这样想,做了之后会导致什么,不能留有一点点逻辑上的疏漏,“不能像小说描写一样胡乱就过去了,要确保他干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支撑,都是完全合理的,逻辑性必须要强。”要能说服自己,张健才会把它呈现给观众。
张健对讲故事异常重视,但他认为也不能因此放松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从服装、道具等等一系列我都追求真实感,是按照公众认知的真实感,不是我一个人想象的真实感。”张健追求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大化真实感,对于汉代的服化道,张健是门外汉,所以在开机九个月前他就请了汉学家与汉服专家专门设计与研究,在剧组中也常备着两本比砖头还厚的书——一本是汉代兵器,一本是匈奴兵器;为了场景的真实感,整个战争场面全部在银川戈壁拍,匈奴的场景到内蒙古拍,在战争真实发生地贺兰山搭建了实景台,宁夏荒漠的明长城也专门为霍去病建了忍冬营,且剧组中常年备有匹专业马匹——如此大的数量在电视剧拍摄历史上都是少有。服化道可以请教专业人员,台词就是需要张健去下功夫的地方了,《霍去病》的故事背景是汉代,张健十分反感为了展示年代、气氛而大段使用旁白或者人物独白这样的偷懒行为,“不能糊弄观众”,张健认为台词应该简明,应该在于互动,台词简洁化,古装质感就出来了,节奏也提快了,朝代感也就有了。
张健的“匠气”还在于,对于器物之外的东西,并不是很在意。张健坦言,对于选角,他并不考虑演员的人气有多高,“你说那么多影视新人是怎么出来的,还是靠戏”,张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