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天敌 >> 雪豹为什么难拍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年,美国著名作家彼得·马修森出版了一部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之作——《雪豹》。此后,马修森又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去尼泊尔寻找雪豹。然而,在作家马修森探索雪豹的时候,此时的科学界却几乎对雪豹一无所知——尽管雪豹在年就已命名,但大约年后人们才拍摄到雪豹的照片。
年11月,世界著名杂志《国家地理》在《亚洲山峰的幻影》一文,刊登了人类首次拍到的雪豹照片,这是动物学家兼摄影师乔治·夏勒在尼泊尔拍到的。
乔治·夏勒
从此,这种被我国藏民视为“圣物”、被印度人视为“幽灵”的传奇大猫,终于被人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那以后,世界上无数动物学家及野生动物摄影师,历经千难万险,在野外考察数年,仅仅是想亲眼看到雪豹的面孔。
很多人把发现雪豹当成毕生的目标,然而,这种高傲的大猫是如此不屑于和人碰面,很多人寻觅多年也未必能发现雪豹的踪影,“只见其皮,不见其形”的说法在许多地方数十年不破。
雪豹总共分布在12个国家,分别是中国、蒙古、俄罗斯、阿富汗、不丹、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我国是雪豹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直到进入21世纪,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雪豹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5年10月,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马鸣教授率领一支考察队来到新疆托木尔峰,对雪豹进行实地跟踪考察。当时,这支科考队共携带36台红外线自动照相机,他们排除万难,将红外相机安装在雪豹可能出没的地方。考察进行了两个多月,期间马鸣教授和队员们多次历险,有几次都差点丢掉性命,最后他们不得不在大雪封山之前撤离。幸运的是,这些红外相机拍摄到了32张珍贵的雪豹照片——这是科学界首次在中国境内获得的野生雪豹的真实生活记录。
8年之后,年11月,我国首组高清雪豹捕食图片在新疆诞生。
又过了两年半,年4月,雪豹“最神秘的事儿”也终于被人类拍到。在青海三江源地区,科研人员拍到了一组雪豹求偶、交配的画面,这是全球首次拍到野生雪豹交配的画面。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一方面,这要归结于雪豹的生活环境。雪豹是分布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在喜马拉雅山脉,它们生活在海拔米到米的高山上,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林立;稀薄的空气,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常年的积雪,极大地阻碍了探索者的脚步。
许多探索计划因天气巨变而搁置,许多探索者因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退回,许多布置在高山上的红外相机因低温而失灵……寻找雪豹,是一场极大地考验人体力、耐力、智力以及运气的旅程。
然而,在人类对着雪山望而却步的时候,雪豹却能在其中行动自如:圆而短的耳朵可以减缓热量损失,长达12厘米的致密毛发帮助它们抵御严寒,宽阔的鼻腔可以对吸入的寒冷空气进行加热,几乎和身体等长的粗尾巴帮助它们维持身体平衡,健壮的前肢和长长的后肢让它们可以在山间任意跳跃,比人巴掌还大的脚掌使它们能轻松在雪地上行走,可以伸缩的利爪帮助它们有效地抓住岩石表面,出色的夜视能力让它们能够在夜晚轻松行走。
在高山上,雪豹就是如此“任性”。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另一方面,这要归结于雪豹一身完美的“保护色”。虽然名字中带有“雪”字,但雪豹并不是一身雪白的毛发,而是整体上呈乳白色或灰白色,上面布有灰色至黑色的斑点和玫瑰花图案。
雪豹致密的毛发
在相对寒冷的季节,雪豹的毛发会变厚,毛色会变浅;在相对温暖的季节,雪豹的毛发会变薄,毛色会变深。
这么“黑”的雪豹,你见过吗?
当雪豹在雪地或岩石上行走时,保护色会让它们完美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轻松骗过猎物和人类的目光。往往,当猎物都走到雪豹眼前了,都还没发现蹲守多时的雪豹;
往往,当摄影师已经拍到了雪豹的照片,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从一堆乱石中找到雪豹的影子。
你会发现,“灰鬼”“山中幽灵”等绰号,并不是人们随意起的。
雪豹为何这么难拍?
再一方面,要归结于雪豹的生活习性。雪豹是一种孤独的大猫,每一只成年雪豹都拥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少则60平方千米,大则接近平方千米,在这样大的山地范围内去寻找一只善于隐身的雪豹,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雪豹喜欢在夜间活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为活跃,给人类的寻找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在夜间标记领地的雪豹
虽然如今科学界对雪豹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亲眼见过雪豹况且不说野生雪豹,就算是动物园中的雪豹都难得一见。
对于狮子老虎而言,圈养数量远远大于野生数量,随便找一个动物园,就能看到狮子老虎的影子。但雪豹却与众不同,目前全世界野生雪豹有到只,圈养雪豹仅多只;全世界有超过0家各类动物园,饲养有雪豹的动物园仅多家,其中大约家分布在欧洲和北美,作为雪豹老家的亚洲,也不过区区数家。
不是动物园没有经费给雪豹提供食物,而是这种大猫太难养了:气温较高的地区,容易养死;海拔较低的地区,容易养死;圈养环境不能让雪豹满意的,雪豹就死给你看。很多动物园都尝试过饲养雪豹,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只剩下雪豹的毛皮标本,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它们曾经来过。
就算是做成标本,雪豹依然惊艳
更让科学家头疼的是,在圈养环境下,雪豹不仅难养,更难繁殖。资料显示,北京动物园年开始饲养雪豹,但年才繁殖雪豹成功,前前后后足足用了40年时间(遗憾的是,现在北京动物园已经没有雪豹了)圈养雪豹难以繁殖的事实由此可见一斑。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可以肯定的是,雪豹在动物园中繁殖的数量,要远远小于从野外捕获或救助的数量。
现在,我国人工繁育的雪豹仅剩下1只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名叫“傲雪”,今年3岁。
你可能会疑问,既然雪豹这么难养,让它们在野外生活岂不是更好吗?为何要把它们捉到动物园来?殊不知,保护一个物种的前提,首先要对这个物种有着充分的研究。目前,科学家对于雪豹的研究,远没有对狮子、老虎等猫科动物研究多。
脆弱的猫科动物
然而,在科学家还未对雪豹有充分的了解时,雪豹面临的威胁却越来越多:过度放牧导致高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雪豹的猎物越来越少;雪豹偶尔会捕杀牧民的牛羊,针对雪豹的报复性猎杀时有发生;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林线和雪线在不断上升,适合雪豹生存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更让人担忧的是,科学家发现,野生雪豹还会面临着“突发式灭绝”的风险——近几年科学家在多只野生雪豹体内检测到了多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抗体,这意味着相对应的病原体已经入侵过野生雪豹的免疫系统,一旦它们哪天传播开来,野生雪豹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雪豹虽被誉为“雪山之王”,但在人类和环境变化面前,它们却是如此脆弱。
甚至,雪豹还会受到流浪狗的威胁。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印度北部山区,流浪狗对雪豹的威胁已经显而易见,流浪狗不仅会向雪豹传播疾病,还会直接和雪豹争抢猎物,有时候两只来势汹汹的流浪狗就足以让雪豹放弃猎物逃跑。
在各种危机面前,雪豹的生存状况早已不容乐观,如果野外已经没了适合雪豹生存的地方,那么雪豹最后的家,只能是动物园。这也是科学家无论如何也要进行雪豹人工繁育实验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们为什么喜欢雪豹?
包括你我在内,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雪豹?相信除了它们一身柔软的毛发、精灵一般的面孔外,大型猫科动物中少有的温顺也是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上未出现过一例雪豹吃人的记录,甚至雪豹主动攻击人的事情也几乎未发生过。雪豹最喜欢的猎物是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它们平均每8-10天猎杀一只大动物,然后一直呆在猎杀猎物的地点附近,用3到4天的时间把猎物吃光,才会去捕杀下一只猎物。
有时候,如果实在找不到猎物,雪豹甚至会吃草。
雪豹是吃草最多的大型猫科动物,科学家考察时曾发现几乎全部由植物纤维组成的雪豹粪便。5年,马鸣教授在新疆考察雪豹时就曾发现这一现象,这曾让他感到十分困惑。试想,如果高原生态系统恶化到连植物都不能生存的时候,那时雪豹连草也吃不到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是灭亡。
作为高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型物种,一旦雪豹在某一地区消失,那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即将崩溃或已经崩溃。而保护好一只雪豹的同时,就能间接地保护好众多的动植物,就能让一片生态系统变得更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保护好雪豹,就是保护好你我,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
本文由大猫来了原创,未经许可,禁止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