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天敌 >>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星球研究所
一场疫情将野生动物的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六次会议已通过表决
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这明确告诉我们:
野生动物不是食物!
然而当一些人
因野生动物携带病毒
而对其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的时候
我们还应当告诉他们:
野生动物也不是“恶魔”
实际上
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
是这个星球上的居民
它们同样会生、老、病、死
同样拥有生存与繁衍的权利
面对野生动物
科学与理性
才是我们应当秉持的态度
在这个特辑中
星球研究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自然影像中国、野性中国
西南山地、“学习强国”大自然频道
广东共青团、猫盟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镜朗生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排序不分先后)
联合用60张摄影作品
为你展现一个
鲜活而真实的野生动物世界
·
-初生-
随着一声脆响、一声稚嫩的呼唤,一个新生命诞生了,然而在最初的数月或数年间,幼崽们面临着寒冷、饥饿、迷路、捕食者等多重危险,而活下去的关键,在于其亲代的哺乳或喂食、保护、教导。
《庇护》
雀鹰是一种遍及欧亚非大陆的猛禽,每年的5-7月是它们的繁殖期,成年雀鹰在树干上搭建坚固的巢穴,可以反复使用多年,幼鸟在鸟巢和成鸟的羽翼庇护下,得以顺利长大。图中的雀鹰正张开翅膀,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雀鹰/吉林
▼
《“登高”》
鸳鸯的雏鸟一出生便长满了绒羽,很快便能够下水游泳。图中这只小鸳鸯正站在母亲的背上。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鸳鸯/北京
▼
《萌》
成年大熊猫粗短的四肢,让它们看起来有些笨拙,其实它们在野外环境中行动非常灵活。而刚出生不久的大熊猫幼崽,体重只有多克,发育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被母亲精心照料1-2年时间。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大熊猫/陕西
▼
《安全感》
川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米的山地森林中,当冬季来临,寒冷侵袭山林,川金丝猴幼崽会在成年个体毛发的包围中躲避严寒。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川金丝猴/湖北
▼
《“洗澡”》
雪豹同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刚出生的雪豹幼崽体重仅有几百克,在环境严酷的高海拔地区,母豹必须精心哺育才能保证自己幼崽的存活。这只雪豹母亲正在舔舐着幼豹为其做清洁,而小雪豹仿佛露出一脸不情愿的表情。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雪豹/青海
▼
《嗷嗷待哺》
相比之下,家燕是较为常见的物种,它们每年可以生育两窝幼鸟,面对嗷嗷待哺的几张小嘴,成年家燕几乎要一刻不停地寻找食物。然而由于农药的使用和适宜筑巢的环境减少等原因,家燕数量也在减少,如今也被列入了保护物种名单。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家燕/河北
▼
《雪中母子》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胎仅产一仔,母藏羚羊在产仔前都会经过长途迁徙,到食物充足、天敌较少的区域,而小藏羚羊出生后不久,就会跟随母亲返回之前的栖息地,长途迁徙的过程危机重重,时刻考验着藏羚羊母子,即便是在哺乳时,母亲也不能放松警惕。
摄影师:秦晖
物种及拍摄地:藏羚羊/青海
▼
《抓紧了!》
滇金丝猴同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严酷的野外环境中,幼崽需要快速成长起来,这个过程意味着大量的学习,而它们的父母充当了最好的老师兼保镖。灵长类的幼年期较长,因而需要母亲更精心的照顾。图中的幼年滇金丝猴紧紧抱着母亲的身体。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滇金丝猴/西藏
▼
《“学步”》
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于海拔-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河滩及沼泽地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科鸟类。图中的成年黑颈鹤和幼年黑颈鹤同行,仿佛母亲与蹒跚学步的孩童。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颈鹤/青海
▼
《鼻子要这样用》
亚洲象曾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但如今只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存在小规模的种群,它们是亚洲最大的陆生生物,幼年的亚洲象需要14-15年达到性成熟,成年后的亚洲象没有天敌,除了人类。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亚洲象/云南
▼
《“悄悄话”》
白头叶猴属于极危物种,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幼年白头叶猴要面对的不仅是人类的威胁,当猴群易主时,新猴王也会杀死上一任猴王的后代。图中一对白头叶猴母子,母亲仿佛正在听孩子给她说的悄悄话。
摄影师:蒙有蔚/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白头叶猴/广西
▼
-生存-
当幼小的个体渡过了生命的最初阶段,它们将面临更加严酷的生存竞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食物和水源、饥肠辘辘的捕食者、同类中强壮的竞争者...都是生存下去的威胁。
《抱团取暖》
当寒冬来临时,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川金丝猴,常常挤在一起取暖。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川金丝猴/陕西
▼
《征途》
白唇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米的高海拔地区,这里食物匮乏,为了寻找食物,白唇鹿种群需要在高山之间不断迁徙。图中,一群白唇鹿正在积雪的山坡上跋涉。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白唇鹿/甘肃
▼
《啃》
在食物匮乏的高原地带,找到足够的食物更是难事。一只青海的藏原羚,正在啃食地上的草根。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藏原羚/青海
▼
《“艰苦岁月”》
杂食性动物无疑更具有优势,金丝猴不仅吃树叶、树枝、花、果实、昆虫、鸟蛋等,也会啃食树皮、树根等看起来并不那么可口的食物。
摄影师:张强
物种及拍摄地:金丝猴/陕西
▼
《“小题大做”》
当冬季大雪覆盖地表,大型捕食者的捕猎行动会更加困难,因为此时它们的皮毛在白色的雪原上变得更加显眼,很容易被猎物发现,同时,冬季的大型猎物数量也会更少,图中的这只狼正全神贯注,准备捕食一只体型很小的鼠兔。
摄影师:冯江/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狼和鼠兔/青海
▼
《吞》
旱獭在青藏高原上分布广、数量多,是藏狐的主要食物之一,这只藏狐似乎已经迫不及待,要将眼前的猎物一口吞下。
摄影师:鲍永清
物种及拍摄地:藏狐和旱獭/青海
▼
《“弱者”的反抗》
但有时候猎物也会奋起抵抗,把捕食者赶跑。这只藏狐进入了一只和它体型相差无几的旱獭的领地,最终被赶走。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旱獭和藏狐/青海
▼
《高原大餐》
对于生活在高山地带的雪豹而言,捕猎更是一件难事,崎岖的地形、数量稀少但强壮灵敏的猎物,都为捕猎行动增加了难度,当一只雪豹捕到较大的猎物,它必须好好饱餐一顿,绝不会浪费,因为下一餐很可能会在很久以后了。
摄影师:杰德JedWeingarten[美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雪豹/四川
▼
《站住,强盗!》
在草原上,多种捕食者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战利品。这只兔狲刚刚捕获了一只鼠兔,转眼就被草原雕抢走了。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草原雕、兔狲和鼠兔/青海
▼
《致命一击》
绿鹭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鸟类,它们生活在山间溪流或湖泊边,捕食的时候会站在水中央静待时机,然后用自己尖利的长喙给水中的小鱼致命一击。
摄影师:魏骏/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绿鹭/北京
▼
《”小猎手“》
黄爪隼体长只有20-30厘米,常以昆虫、蜥蜴等小型猎物为食。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黄爪隼/内蒙古
▼
《妈妈,你看!》
由于鸳鸯的幼鸟出生后一两天就能下水游泳,因此它们能够很快适应周边的环境,这只小鸳鸯已经开始“捕猎”,它捉到一条蚯蚓奔回岸上,仿佛是急着去邀功。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小鸳鸯和蚯蚓/北京
▼
《啊!被发现了!》
在野外环境中,动物们并没有规律饮食的概念,一旦抓住机会,尽量多吃才是硬道理。花鼠的颊囊,就是为储存食物而存在,看似娇小的嘴巴里,能塞下数量惊人的坚果。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花鼠/黑龙江
▼
-生活-
在艰难求生之余,野生动物们通过玩耍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同类之间有交流也有争斗,而繁衍后代,是野生动物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情场竞技》
红腹锦鸡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分布在中部山地,求偶期间,雄性红腹锦鸡会跳起舞蹈吸引雌性。
摄影师:赵纳勋/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红腹锦鸡/陕西
▼
《“吻”》
鼠兔分布广泛,它们在草原上挖洞,利用鸟类的报警声躲避天敌,而它们的洞穴又可为小型鸟类提供保护,躲避极端天气的影响。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鼠兔/青海
▼
《成双配对》
鸳鸯被人类当作“爱情”、“忠贞”的象征,但其实它们并不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鸳鸯/北京
▼
《朱鹮夫妇》
朱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非常稀少。每到交配季节,雌性和雄性朱鹮会结成伴侣,共同生育新生命。
摄影师:张强
物种及拍摄地:朱鹮/陕西
▼
《高山上的问候》
羚牛是生活在高寒地带的大型有蹄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已经适应了山地生活,能够在极为陡峭的岩石间从容跳跃。图中的两只羚牛碰鼻交流,仿佛亲密的挚友。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羚牛/陕西
▼
《比翼齐奔》
一雄一雌两只红腹锦鸡正在雪地上比翼齐奔,仿佛在赛跑。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红腹锦鸡/河南
▼
《“讲道理”》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它们能够仅依靠后肢直立,以便增加观察范围,提早发现天敌,图中这两只直立身体的旱獭仿佛是在亲切交谈。
摄影师:彭建生/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喜马拉雅旱獭/青海
▼
《大打出“脚”》
不同物种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图中一只短耳鸮(上)和红隼(下)就在为食物而大打出“脚”。
摄影师:李宪/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短耳鸮和红隼/北京
▼
《楼上的安静点!》
位于高处的另一只滇金丝猴在晃动树枝,摇下了大量树叶,下方的一只滇金丝猴对此感到十分不满。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滇金丝猴/云南
▼
《我可想死你了老弟》
这两只藏狐看似面目狰狞,剑拔弩张,其实不过是一对藏狐同伴间的互动。
摄影师:鲍永清
物种及拍摄地:藏狐/青海
▼
《“晒太阳”》
蛇岛蝮是中国著名的毒蛇之一,它们主要以鸟类和啮齿类为食,鸟类的迁徙季节,也是蛇岛蝮活动的高峰时期,它们缠绕在干枯的树枝上,静待时机。
摄影师:顾晓军/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蛇岛蝮/山东
▼
《小憩》
野生动物的生活也是动静皆宜的,这只西黑冠长臂猿似乎在懒散地享受着不受打扰的时光。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西黑冠长臂猿/云南
▼
《撒欢儿》
野骆驼已经被列为极危物种,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是目前野骆驼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这只正在奔跑的野骆驼享受着西北辽阔的天地,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它们的家园已经十分逼仄,这样的自由奔跑,还能持续多久呢?
摄影师:陈建伟/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野骆驼/新疆
▼
《白鹤亮翅》
丹顶鹤被誉为“湿地之神”,是濒危物种,这只展翅的丹顶鹤,仿佛在跨越身后的彩虹。
摄影师:孙华金/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丹顶鹤/江苏
▼
《水天之间》
青海的一队普氏原羚,在纯净的水天之间行进,它们偏爱湖泊周边的半荒漠环境,分布在青海湖及其周边。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普氏原羚/青海
▼
《飞越彩虹》
黑鸢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猛禽,它们栖息于开阔的山地或丘陵地带,不时在空中展翅翱翔,寻找猎物。
摄影师:次丁/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黑鸢/青海
▼
-死亡-
然而有生,就有死,这是任谁也无法撼动的自然法则。对于它们而言,只不过是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一部分,一个必然会到达的结局。
《收获》
这只狼幸运地得到了一只在追逐中丧命的藏羚羊,一个生命的死亡,对另一个生命来说则意味着生机,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环环相扣,每个物种都相当重要。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狼/青海
▼
《难产》
和人类一样,野生动物也会面临各种疾病、伤痛、意外,医院,在野外生存的它们,最终的结果通常是死亡。这只因难产而死亡的藏野驴,宣告着至少两条生命的消亡。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藏野驴/西藏
▼
《“天葬”》
青藏高原上,一只赤狐幼崽被旱獭咬死,曝尸荒野。
摄影师:张耳/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赤狐/青海
▼
《冰冷的死亡》
一只自然死亡的雪豹,尸体留在了冰冷的高原上。
摄影师:杰德JedWeingarten[美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雪豹/青海
▼
《消逝》
肉体终将消逝,只留下一堆白骨,在青海哈拉湖无人区,有时会看到盘羊的遗骸。
摄影师:邱建军
物种及拍摄地:盘羊遗骸/青海
▼
《集体死亡》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死亡甚至可能蔓延至整个族群,青海湖的一大群青海湖裸鲤,就因上游来水量不足导致部分断流,而集体死在洄游的途中,属于自然死亡。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青海湖裸鲤/青海
▼
-与人为邻-
近万年来,人类的持续扩张,让野生动物的家园几乎消失殆尽。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与人为邻的野生动物们,面临着新的挑战。
《“过桥”》
在贵州,一只黑叶猴已经习惯了在人类建造的石桥上奔跑跳跃,人类的建筑物改变了其自然栖息地的环境。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黑叶猴/贵州
▼
《“跨栏”》
一只普氏原羚,则被人类拉起的铁丝网挡住了去路,它们的栖息地因此被分隔成不相连的块状。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普氏原羚/青海
▼
《这是树吗?》
人类的脚步随着电线、铁路、公路、管道等等侵入野生动物的领地,面对人类的输电网络,这只藏羚羊不知会想些什么?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藏羚羊/青海
▼
《过马路》
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严重威胁,每年有许多动物死在车轮下。一队横穿马路的藏羚羊,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即便司机已经有意识地避让野生动物,但还是不免发生意外。
摄影师:张强
物种及拍摄地:藏羚羊/青海
▼
《逃》
工程车司机发现这只过马路的狼后,停下了车,并且下车查看,但这只狼受到了惊讶,迅速逃开了。
摄影师:张强
物种及拍摄地:狼/青海
▼
《“打车”》
一只猕猴好奇地观望一辆汽车,这些聪明的灵长类可能很快会学会从人类手中讨要或抢夺食物,但这样的接触对于人类和野生动物而言都是危险的。
摄影师:吴颖/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猕猴/香港
▼
《迷茫》
人类的入侵,不只是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日常生活,有时候也彻底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这只滇金丝猴正站在被砍伐的树干上,这里曾经是它的栖息地,现在正在建设度假村。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滇金丝猴/云南
▼
《渺小》
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也是这颗行星表面渺小的生灵,这只猕猴坐在海边的石头上,面对广阔的大海,以及远处海岸巨大的人造建筑,它显得同样脆弱和微不足道。
摄影师:谢建国/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猕猴/广东
▼
《幸存者》
麻雀曾经是中国最常见的鸟类之一,但是在过去曾遭到大量捕杀,如今麻雀种群已经逐步恢复。
摄影师:鲍永清
物种及拍摄地:麻雀/青海
▼
《证据》
藏羚羊曾一度遭到野蛮的猎杀,数量急剧下降,如今,藏羚羊种群已经得到有效的恢复,而图中这堆藏羚羊被猎杀后留下的头骨,是它们曾经所遭遇的一切的证据。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藏羚羊头骨/新疆
▼
《“标本”》
12年前,在云南百花岭,一个农户家中墙上挂满了野生鸟类的尸体,但如今,那里已经成为观鸟圣地,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鸟类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收益,现在那里的村民已经开始大力保护野生鸟类。
摄影师: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国
拍摄地:云南
▼
《邻居》
这位蒙古族大妈不时要来看望她家的好邻居——年年在此做巢的黄爪隼,今年孵出的孩子又长大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冰冷而绝对的,在两者交汇的地带,和谐共存、互不打扰才是最好的策略。
摄影师:陈建伟/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黄爪隼/内蒙古
▼
《称重》
科研人员正在为出生不久的朱鹮幼鸟进行称重。我们应当杜绝滥食、滥捕、非法售卖野生动物的行为,但科学研究则是必要的,只有我们通过科学的方式认识了这些物种,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摄影师:奚志农/野性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朱鹮/陕西
▼
《回家》
野生动物保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其放归山林,在野外形成能够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种群,年12月,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大自然。
摄影师:周孟棋/自然影像中国
物种及拍摄地:大熊猫/四川
▼
·
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
依旧存在着诸多矛盾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
滥捕滥杀、破坏栖息地等行为
还没有被全部杜绝
但我们也看到
这些矛盾是能够化解的
关键就在于
作为地球居民之一的我们
要学会尊重其他物种
为它们留出生存空间
因为
这是我们的家园
也是它们的家园
守护这个共同的家园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你
愿意吗?
.
.
.
(欢迎转发,与我们一同呼吁,底图图片来源
VCG)(欢迎转发,与我们一同呼吁,底图图片来源
VCG)(欢迎转发,与我们一同呼吁,底图摄影师
田捷砚)创作团队
撰稿:张照
图片:刘白
设计:郑伯容
审校:王昆
联署机构:
星球研究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自然影像中国、野性中国
西南山地、“学习强国”大自然频道
广东共青团、猫盟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镜朗生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排序不分先后)
-The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