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种类 >> 不负重托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金台
1
大湖静谧、田野浩荡、高山耸立、河川纵横……在纪录片《俯瞰青海》中,变换的镜头下,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地区,山脉绵延,河谷交错,千万年庇护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近90%的区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来青海考察,对筑牢这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要求。
——“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今天,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青海各族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升水面,澄风沙,复林草,筑起坚固的生态屏障,谱写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最壮丽的乐章。
2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放眼黄河清清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们明显感受到,树木多了,风沙小了,河水清了,昔日黄河冲毁的地方出现人工绿洲,荒秃的山岭、宽广的河床边葱茏叠翠,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黄河像一条青色动脉在此蜿蜒流淌。
在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黄河南岸的冲积扇坡区,经过贵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治理田园综合体建设示范项目”的治理和建设,这里多公顷的荒坡、黄河防洪河堤正逐步变为坡绿、水清的观光型景观带。
看过贵德“黄河清”湿地公园美景的人,无不发出“抬头见高原,低头似江南”的感慨。以黄河干道为主体的河流,与河岸、河心洲湿地组合而成的河流湿地系统,吸引大量动植物在此繁衍栖息,山、水、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
贵南县森多镇境内有一片流动沙丘,被称作“黄沙头”,上世纪中期以前,“黄沙头”的风沙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东南推进,周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受到巨大威胁。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这里已经筑起长达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沙漠深处还出现了一个平方米左右的湖泊,有时候还能在湖面看到嬉戏的水鸟。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河道萎缩,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到一片生机勃勃,海南人民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成效。
不仅如此,自青海省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启动以来,51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已投入资金1.14亿元,现全部开工建设(其中38个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公顷,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未来,这里的人们将接续奋斗,不断强化生态系统治理,以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环境。
3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上。
青海湖是我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对于丰富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调节西北地区气候、保持水源、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其变化对湟水谷地、柴达木盆地、江河源区、祁连山地等均有较大影响。
曾几何时,因过度捕捞,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青海湖沿岸生态环境也变得异常脆弱。
近年来,当地政府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强化监督,持续发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开展生态科研合作、实施生态保护项目,有效保护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鱼翔浅底”的壮观景象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仙女湾考察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走进初秋的仙女湾,鸟鸣啁啾,波光潋滟。放眼望去,湛蓝的水面上水鸟成群,它们时而仰头高歌,时而低头戏水,享受着舒适安静的生存环境。
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日见成效,农牧民的环保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城,水果商贩将称重后的水果装在简易布袋里递给顾客。为了更好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年,刚察县政府牵头进行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县市场监管局发布禁塑令,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生态环境对于人的重要如同水对于鱼。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地位,是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负责。我们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的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4
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布青山一带发现黄金矿。短短数年间,络绎不绝的淘金者导致50万亩草地被毁。上世纪末,玛多县70%的草地开始退化,并以每年2.6%的速度沙化,降水量骤然减少,到年,这个“千湖之县”内,面积大于0.06平方公里的湖泊只剩下多个。
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明显上升,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目前,玛多县拥有大小湖泊余个,碧波万顷,成群结队的斑头雁、鸬鹚在湖畔嬉戏,远处不时有藏原羚出现在草原的地平线。岩羊、藏野驴等野生保护动物也经常在扎陵湖边成群结队出现,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也逐渐相连。
杂多县扎青乡的草原深处,到处能看见彩色帐篷,这些都是垃圾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到杂多县城统一回收处理,再按危害等级和可回收程度将垃圾填埋和压缩转运。杂多县的牧区垃圾处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已在三江源区域及青海全省推广。
在三江源地区,牧民守护着草原,也收获了生态改善的红利。对于三江源的未来,29岁的可可西里管护员卓玛充满憧憬:“愿这片土地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爱的动物、美丽的玉珠峰永远守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努力处理好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生态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法治保障体系,促进三江源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祁连山位于我省东北部,是青海、甘肃两省之间的巨大山系。作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祁连山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生态保护核心之一。
这里不仅有圣洁巍峨的连绵雪山,也有千沟万壑的磅礴地势;不仅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也有浩瀚无边的茫茫大漠。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调研,特别关心生态环境保护,询问雪豹等野生动物情况,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年3月13日,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会议,决定以雪豹保护为切入点,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扎扎实实守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
经过不懈努力,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收集到份雪豹影像资料,已识别只雪豹。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反映生态建设成效的“晴雨表”,雪豹频繁现身,说明祁连山地区生物数量增加,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
祁连山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开展区域内生态环境整治,是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实际行动,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近年来,祁连山青海片区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年)》显示,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年平均气温在-2.3—2.2℃之间,较近十年(—年)平均略偏低,积雪面积增加、积雪日数增多、水源涵养量整体偏多。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是人心所向。我们正以实际行动展现担当作为,承担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使命,弘扬敢于斗争奉献的优良作风,积极履行主体监管责任,严守生态红线,切实筑牢祁连山青海片区生态屏障。
6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达木盆地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是中国重要战略资源聚集地,同时也担负着在广阔的西部筑牢筑实生态屏障的重任。
但干旱缺水的瀚海戈壁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有人曾发出感慨:“在南方插下一根扁担,几乎都能发出芽来,而在柴达木要种活一棵树苗,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同时,这里也是屈指可数的国内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海拔最高、全省沙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生态保护任务最重的地区。
虽然自然生态脆弱,但一代代的柴达木人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海西、美丽海西,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吕嘉是一名老林业人,年参加工作后,克服艰难的林业生产条件,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出一条恢复林草植被,实现人进沙退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更多人加入国土绿化的行列,用点滴汗水,浇灌出一片片绿洲。
如今,柴达木盆地的湿地保护日益扩大,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日趋提升。森林覆盖率由此前的3.5%上升至4.1%。精心呵护的柴达木梭梭林、可鲁克湖—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携手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聚力赋能、向外辐射,将45万公顷的土地串联成神奇独特的“柴达木风景”。
见微知著,没有生态良好的柴达木,就没有生态良好的青海。正是因为持续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盐碱化土壤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持续实施大气、水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才加快了青海高原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步伐,为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提供了强力支撑。
7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万山之宗的昆仑山腹地,波光粼粼的青海湖,银装素裹的阿尼玛卿雪山……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持续性、永久性的财富。
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强调要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
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党中央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未来,我们可能还会面临全球气候异常的威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突出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我们务必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对待,从国之大者的尺度来把握,全方位、多维度审视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认真履行《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中稳固三江源生态屏障、筑牢祁连山南麓生态屏障、构建河湟谷地生态共同体、构筑柴达木荒漠生态区、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中的具体举措,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为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夯实生态安全基石,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本文执笔/杨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