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青海杂多生态是生命,动物是亲人

发布时间:2022/12/9 20:21:40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www.bdf999.org/m/

来源:人民网

杂多,美丽而陌生的地方。它在哪里?在三江源头,澜沧江畔。

68岁的杂多县昂赛乡老兽医求军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背着沉重的药箱回到家中,关上庭院大门的一刻,一只可爱的小岩羊突然蹿了出来,趴在大门上撒着娇,不愿离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岩羊撒娇不愿和求军分别。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这是我去年6月在上山挖虫草的途中救助的一只小岩羊,当时岩羊妈妈已被雪豹咬死了,可怜的小家伙躺在血泊中,我把它抱回家治疗了3个月,恢复健康后把它送回大自然。”求军说,已经一年多了,每次送到山林,它总是一次次地跑回来。

“藏民族对大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从小就知道山水林草湖不能弄脏,不能猎杀野生动物。当动物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本能想到的是帮助它。”求军说。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基因库,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国家生态屏障,三江源的大美画卷已经展开。

杂多县位于玉树州西南,是澜沧江发源地,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县委书记才旦周说,“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也是杂多人民自觉担负起的特殊责任。”

设立生态管护员:让牧民增收环境变美

生态管护员扎次尼玛在巡山过程中捡拾垃圾。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每天早晨9时,杂多县扎青乡牧民扎次尼玛把自家牦牛赶出牛圈来到草场后,就开始了一天巡山的工作。除了对管护区内草原基础设施进行监管、举报盗采盗猎行为、监测草原火情灾情以外,“分拣垃圾”也是扎次尼玛作为“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日常。

今年52岁的扎次尼玛面色黝黑,身体硬朗,和善而健谈。“我家有6口人,以前全家人靠牛羊放牧为生。如今,杂多县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家里有两人享受一年元的国家生态补偿,而我也当起了生态管护员,一月工资,一年收入2万多元,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天壤之别。”“一户一岗”,即一户一名生态管护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管护者。据了解,通过聘用、培训,目前已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共同守护大美三江源。

生态管护员正在往垃圾转运车运送垃圾。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一户一岗”制度让牧民增收致富了,生态环境变美了。对于每一位普通的牧民来说,“垃圾分类”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而是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杂多县生态管护员积极参与“三江源”清洁工程,“户分拣、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牧区垃圾处理新模式,确保了“垃圾不落地,出门即分类”。

如今从玉树州到杂多县,每隔5公里,就能看见两个外形像彩色帐篷的垃圾转运站,这些转运站的垃圾将被运到杂多县城统一回收处理。此外,杂多县还设立46个环保网格,个卫生小组,配备网格长和卫生小组组长,招录生态环卫公益岗位人员,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环保网格为载体,以卫生小组为抓手,以困难群众为主体,以垃圾分类为目标”的环卫体系。

垃圾换文具:让环保理念进校园

生态是生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杂多人民已经形成人人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讲生态的良好氛围。让环保理念进校园,杂多县昂塞乡的“垃圾换文具”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最好证明。

图左为昂塞乡乡长旦增文秀向记者介绍“垃圾换文具”活动,图右为学校评选出的“环保小卫士”。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两个塑料瓶换一支铅笔,一斤废纸换一支中性笔……”昂塞乡乡长旦增文秀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昂赛乡开展“垃圾换文具”活动,让保护三江源的理念从娃娃抓起。根据孩子们垃圾收集数量、垃圾分类准确率、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记录政府买单,每个季度集中评比“环保小卫士”颁发纪念章。在学校的“垃圾兑换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把塑料瓶、旧书本等垃圾换成铅笔、笔记本等文具。“以前孩子们习惯随手扔垃圾,但通过环保进课堂、“垃圾换文具”等形式,孩子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垃圾也减少了,更加有效带动了社会环保风气。”旦增文秀高兴地说道。

如今,昂赛乡的牧民们自愿投身生态保护事业,沿着公路、沿着山川河湖捡垃圾,保护生态已成为昂赛乡牧民的自觉行为。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生态管护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排除隐患。

建立人兽冲突基金:把动物当亲人

“雪豹可以守护山川、白唇鹿像花一样盛开在山间,金雕可以自由翱翔。”在三江源,人和野生动物的界限并不那么的明显,它们是邻居,是亲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米,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对于杂多县昂赛乡的牧民来说,野生动物也常常会惹些麻烦。以岩羊为主要食物的雪豹,不时也会走到山下捕猎家畜,给牧民带来损失。因猛兽袭击,昂赛乡年都村每年平均每户损失4.6头牛,最高损失数量有时会达到二三十头牛。

为此,昂赛乡建立了以社区为管理主体的“人兽冲突基金”。杂多县人民政府出资10万元,社会各界众筹10万元,牧民为自己的每一头牦牛缴纳3块钱的保险,共同设立了社区基金。

“通过现场认定,每头4岁以上的牦牛可以得到元的保险金,2-4岁元,2岁以下元。去年,在年都村一个村共计赔偿23万元。”昂赛乡乡长旦增文秀向记者介绍道,保险基金鼓励并协助牧民开展主动管理,损失数量明显下降。年全年有多头牲畜被捕食,而年到8月份仅仅发生了17起。这种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让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生态管护员代来在骑马巡山。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45岁的康巴汉子代来,有着藏族人特有的古铜肤色,豪放而热情。如今,已在管护员岗位工作了14个春秋的他,在巡山过程中与金钱豹、雪豹、猞猁、藏羚羊、黑颈鹤、江獭等一级保护动物见面,已并不新鲜。

年11月的一天,代来在巡山管护期间,在昂赛乡年都村一社附近的公路边发现了一只因打斗受伤的雪豹。于是他立即组织管护员开展救治雪豹行动,将雪豹送到兽医站清洗消毒包扎伤口,经过3个月的治疗,雪豹伤口痊愈,代来将它放回大山深处。

雪豹重回大自然。图片来源:三江源国家公园

像代来这样把动物当亲人,上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昂赛乡还有很多,这其中有雪豹、金钱豹、棕熊、白唇鹿、金雕、大……当被记者问及是否觉得辛苦,代来笑谈道,“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作为一名管护员,职责就是管护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还他们一个安生的美丽家园。以前草原退化,野生动物也少了,现在大家齐心保护,环境好了,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为三江源的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辛苦也值得。”

“彩色帐篷”——垃圾转运站,与三江源美景相映成趣。人民网记者余璐摄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呵护“中华水塔”,守住三江源这方净土,杂多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实践注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奏响了三江源的绿色生态乐章。(记者余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5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