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15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守护从青海片

发布时间:2023/1/21 2:44:35   

本报记者邵权熙唐秀萍田新程

本报通讯员赵勇权

秋天的祁连县,天空湛蓝,白云恣意。连绵不断的山脉裹挟着奔腾不息的流水,一路向东。青稞熟了,草色重了,牛羊散落在山坡上、草地间闲适吃草……

祁连县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的4个县市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包括德令哈市、天峻县、祁连县、门源县4县市。

祁连山冬景官群摄

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

祁连山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甘肃两省之间,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阻挡干热风暴直扑“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了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同时,也阻断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的南侵。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新疆的沙漠将与青藏高原连成一片。

祁连山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河流、冰川遍布。不仅孕育了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湟水河,青海湖的母亲河布哈河,还拥有储量达亿立方米、数量达条的冰川,滋养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柴达木盆地,维护着青藏高原生态平衡。

同时,从西北向东南,祁连山横贯不同海拔梯度,涵盖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冰川雪山,是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这里生活着雪豹等大型兽类23种,也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祁连山的生态区位如此重要,身负1.58万平方公里守护重任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是如何走出一条保护与民生双赢的好路子呢?

“村两委+”创新保护模式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采访中,有一个词被频频提及:村两委+

什么是“村两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引导全民参与保护的一种创新模式。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涉及德令哈市、天峻县、祁连县、门源县4县市20个乡镇个村(牧)委会、11.56万人,不仅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也跨多个基层社区。如何发挥好基层村组织的力量,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保护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国家公园内社区村两委为依托,以社区群众为主体,在全省保护地率先建立“村两委+”联点村,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引导带领作用,着力打造党员群众义务宣传、保护两支队伍,建立起宣传、自然教育、保护、发展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在寺沟管护站,副站长刘永庆向我们介绍了珠固寺村“村两委+”联点村包点联建情况,珠固寺村党支部签订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村两委+”模式共管协议书。在珠固寺村的宣传长廊里,可以看见国家公园相关政策、基础知识的宣传文章,野生动植物知识及党建内容的宣传图片。这样外观统一、颜色相近的宣传长廊,我们在后来的老龙湾村,也看到了同样的标识。像这样的试点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目前已经有17个。

通过这样的基层管护模式创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构和体制,编织起一张严密的保护之网。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海西州海北州工作协调办公室以及四县市管理分局,下设9个管护中心和40个管护站点,自上而下实行网格状管理。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国家公园管护体系初步形成。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

青海省管理局的保护之网,不仅覆盖各管护机构,还延伸到全社会全行业的全民参与。

在每个管护站,我们都能看到自然教育的一角。

或是祁连山的影像,或是公园的动植物图片,或是相关文化书籍,面向公众的自然教育体系已初具雏形。

“着力推动‘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建设,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建设目标,而这三大高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宣传与自然教育。”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局长李晓南如是说。

如果说,“村两委+”是公园体制试点成功的一个法宝,那另一个法宝就是社会公众的了解和参与。这是国家公园设立的一个初衷——吸引全社会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中,而自然教育就搭起了公众参与的桥梁。

青海省管理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制定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西宁行知小学挂牌成立首个生态学校,在黄藏寺管护站挂牌成立首个自然学校,并以“村两委+”工作机制为支撑,深入开展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展示活动,以辖区中小学校师生为主体,相继在4县市10余所学校开展生态课堂和自然体验活动。

举办了祁连山生态夏令营活动,打造“祁连山大讲堂”“讲好祁连山故事”“花儿与少年”等自然教育品牌,规范、现代、专业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正在加快建立。

在现有机构中加入自然教育内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40个标准化管护站,已成为集巡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管护平台。管护站的管护员既是管护员,也是自然教育的宣传员。

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全面承担国家公园科普教育、野生动物救护、基础设施管理、社区发展服务、特许经营落实等服务保障工作。

共建共享实现保护民生双赢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经过3年多的努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综合管护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完成了试点任务,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上都有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年底,降水量与试点前平均值相比偏多24.6%,水资源总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53.4%。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在青海片区系统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陆生野生植物、大型兽类、黑颈鹤等鸟类,大型真菌放线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专项调查工作,特别是在雪豹、豺、荒漠猫、黑颈鹤等重要保护物种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许多国内研究空白。如发现雪豹在青海片区的分布向东西均有扩展,获取雪豹影像资料余份,在不同区域多次拍摄到5只雪豹、6只兔狲同框的珍贵画面。

自然景观和遗迹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三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原省级自然保护区分散分布的8个片区连接起来,优化了国家公园范围,有效解决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态系统不完整等问题。

开发活动得到有效管控。自年全省生态环境整治大检查以来,涉及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的矿权全部关停,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加强了监管。园内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通过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各管理分局依托天保公益林项目及精准扶贫等政策,将“村两委+”联点村内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人口、禁牧农牧户、搬迁移民农牧户、退耕还林农牧户聘选为生态管护员,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元。同时,在试点村安排了专职宣传员、巡护员,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元,提高了公园范围内居民收入水平。

今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体制试点评估验收为契机,严格生态保护,引导社会参与,强化科研能力,全力守护好祁连山这道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保护故事依旧在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0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