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形状 >> 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中国新闻
(经济观察)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中新社西宁6月5日电题: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中新社记者阮煜琳
今年3月,一只成年雪豹闯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一农户家中觅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在路边悠闲的觅食;当地牧民说,普氏原羚到家里的菜地“逛吃”赶都赶不走…,在青海,当地百姓能看到身边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变好。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生态环境部确定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改善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增多
3日下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国道北侧的一大片土地里,十几只普氏原羚正在田间悠闲地低头觅食。
“现在环境变好了,地里的草多了,以前放牧看不到这些羚羊(即普氏原羚),最近几年渐渐多了,现在经常能见到”,正在放牧的66岁的童学福对中新社记者说,自己家里有三、四十亩地,主要种植油菜,这些羚羊经常到家里菜地来吃菜,赶也赶不走……
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也是中国以及世界上有蹄动物中处于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资料称,年中国的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
历史上,普氏原羚数量曾达数万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家畜冲突、偷猎等原因,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下降至不足余只。在多方的救助下,几近灭绝的普氏原羚物种逐步摆脱濒危处境,种群有了明显的恢复,目前普氏原羚年均种群数量稳定在余只。如今青海成为普氏原羚在世界上仅存的栖息地。
在刚察县,除了普氏原羚,通过多年封湖育鱼、增殖放流和打击盗捕等保护措施,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也在恢复。
裸鲤是青海湖草木生态的核心物种,如果没有裸鲤,湖中的藻类会泛滥成长,候鸟也将失去食物。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推广研究员祁洪芳对中新社记者说,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一种鱼类,生长缓慢。保护裸鲤,也就是保护了青海湖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对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青海生态保护成效: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突破10万吨,较保护初期增长了38倍,鸟类种数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种增加到多种。雪豹、藏羚羊等珍稀濒危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雪豹数量上升至多只。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青海还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任勇对记者说,在国家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下,青海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青海省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普氏原羚、保护青海湖裸鲤,我们是受益者”,刚察县副县长吉狮卫对中新社记者说,保护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不是经济发展的阻碍,而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吉狮卫说,青海湖裸鲤现在已是刚察的自然景观,普氏原羚萌丑的外形具有成为网红动物的气质,未来我们还把普氏原羚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们正在建造科普馆、体验馆,让孩子亲近自然,普及生态保护知识,也带动当地就业和旅游收入。
青海是中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的一个缩影。《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只有全社会同心协力,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才能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