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繁衍 >> 你喝的啤酒竟是伪国产昔日民族品牌,为
坐街头、喝啤酒、撸烤串,夏天必备三大件。只是你原本以为的国产啤酒,早已经是外资控股。曾经我们的民族品牌,国人骄傲,现在成为外资品牌后,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深刻的反思。
我们自己的啤酒品牌,为什么最后竟变成了外资的囊中物?是我们的产品有问题?还是我们的经营有盲区?下面,我们就依次道来。
一、我国啤酒的历史
上世纪初期,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起了啤酒厂。之后,德国人把酿造啤酒的技术带入了我国,并合资建造了青岛啤酒厂。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啤酒专项工程”,引进了全新的啤酒酿造技术,各类啤酒厂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小时候,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像山东这边的趵突泉啤酒、北冰洋啤酒、广寒宫啤酒等等。
其他省市的本地啤酒也非常多,比如哈尔滨啤酒、湖北金龙泉啤酒、新疆大乌苏啤酒、重庆啤酒等等,全国市场上面有点名气的不下百十个品牌。
这些啤酒厂的特点就是区域性啤酒、造价低、受众局限于当地。现在除了全国性的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珠江啤酒等以外,很多地方性的小啤酒厂都消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外资收购民族啤酒品牌的进程
起初的啤酒酿造工艺门槛较低,而且各地分割而治。大家的市场相对比较一致,也就是主打当地市场。随着外资的进一步扩大,啤酒行业也出现了弱肉强食的现象。
特别是我国加入外贸组织之后,觊觎已久的外资大品牌相继涌入我国市场。当年,市场动静比较大的朝日啤酒、喜力啤酒、蓝带啤酒等等,都想在我国的啤酒市场分一杯羹。
尽管动静大,但是收效却微乎其微。一则因为他们主打高端市场,来我国后有点水土不服。二则这些啤酒厂短期内难以撼动各地的民族品牌,毕竟老百姓消费习惯短时间很难改变。
这之后,国外啤酒改变了打法。开始从明面的主攻市场,变为资本端的市场收购。所谓的,打不过你,就收购你。
年的重庆啤酒被收购案,开启了外资啤酒巨头在国内“买买买”的进程。这个巨头的名字叫嘉士伯。后来,他先后收购了新疆的乌苏啤酒、天目湖啤酒、春城啤酒、大理啤酒、拉萨啤酒、黄河啤酒、山城啤酒等等20多个地方啤酒品牌。
另外一个外资啤酒巨头的名字叫百威英博,他先后把哈尔滨啤酒、湖南白沙啤酒、湖北金龙泉啤酒、珠江啤酒、浙江金狮啤酒、湖北雪豹啤酒、福建雪津啤酒、南昌啤酒、金士百啤酒、大雪啤酒等各地知名啤酒公司纳入囊中。
至此,我们啤酒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大外资啤酒巨头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就拿重庆啤酒来举例子,这家啤酒厂原本效应很好。但是,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立项上马了疫苗项目。最终,因为疫苗项目的失败而导致公司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手握巨资的嘉士伯嗅到了机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拿到了重庆啤酒的控股权。自此之后,尝到甜头的外资巨头,频频出手,对我国的地方啤酒品牌进行了狙击。一边是资本的诱惑,一边是市场的变化多端,很多啤酒厂倒在了外资的石榴裙下。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重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地方啤酒品牌在消费升级之后,遇到了产品提升、市场推广的阻力。再也不像之前一样,一套设备打天下,十几年的啤酒行业野蛮生长的年代已经过去。在市场变革中,多数啤酒厂经营困难,不得不考虑出路。
其次,国外啤酒巨头,一手是资本,一手是产品。两大拳头不断地冲击着国内啤酒厂的神经。他们有抢占我国市场的初衷,正好迎合了地方啤酒厂转型的需要,二者一拍即可。
最后,从政策角度,啤酒作为快消品,适度的外资介入也是盘活地方资产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仅是啤酒行业,化妆品行业、纺织行业、牙膏产业等,都已经被外资收入囊中。
结语
民众对民族品牌有感情,这个可以理解。假如外资的加入,能够盘活品牌资产、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这个也是可以接纳的。当然,关系到国家战略命脉的行业除外。
快速消费品行业,本就是流通快、效率高、产品迭代更新快的行业,只要质量过硬、价格实惠,无论是外资控股,还是自己发展,老百姓也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外资啤酒控股民族品牌,你怎么看?相比较现在的啤酒,你是否怀念小时候喝过的啤酒?你都喝过哪些牌子的啤酒?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