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生活环境 >> 世界自然基金会大熊猫保护为大型食肉动物保
近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研究员李晟及其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大型食肉动物在大熊猫分布区减少的大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此作出回应,全文如下:
近期,我们注意到李晟教授团队所发布的研究报告(Retreatoflargecarnivoresacrossthegiantpandadistributionrange),展示了大型食肉动物在大熊猫分布区减少的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个研究成果表明应该更加重视大型食肉动物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它们的保护,而非大熊猫保护对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没有贡献。
相比食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对栖息地要求更高、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也更敏感。在全球范围内都经历了大规模的退缩。李晟教授团队在论文中也援引文献,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的消退趋势与这些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减少趋势是一致的。
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脱离了单纯的“物种抢救”的阶段,逐渐从单一物种的保护策略向生态系统保护转变。WWF年在四川省王朗大熊猫保护区启动综合保护与发展(ICDP)项目时,所设计的保护策略(approach)就已经不是仅针对大熊猫这一物种,而是从保护栖息地的角度来保护大熊猫野生种群,并使整个生态系统受益。
对比四川省(占全国3/4栖息地和种群数量的区域)大熊猫第三次(年)和第四次调查(年)的结果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内,大中型草食动物和中型食肉动物的分布都是在扩大的。由此可见,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
大型食肉动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保护价值是毋庸置疑的。WWF在中国倡导多伞护种保护策略,并从年开始,在岷山山系、邛崃山系、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逐步开展对大型食肉动物的调查与监测工作。在岷山山系的局部区域,我们观察到由于大型食肉动物的缺失,导致有蹄类动物不受控制地增加。而当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太多时,大熊猫栖息地的植被就会被过度啃食,或者乔木树皮受损后增加病虫害的危险,甚至导致栖息地质量下降。如果我们采取针对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措施,受益的不仅是雪豹和狼这样的动物,对大熊猫也有益处。
在大熊猫分布区,关于大型食肉动物的调查数据至今都非常缺乏,并且存在着调查方法不系统、调查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大部分的大熊猫保护区根本没有开展过专门针对大型食肉动物的调查和监测。
WWF中国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在有精准数据的支持下,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方案并推动针对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和保护地体制改革等机会,进一步推动将大型食肉动物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指标融入到大熊猫保护的整体战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