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祁连山正在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张掖日报

发布时间:2023/5/7 17:54:07   

年2月13日大年初二,央视CCTV-13《新闻联播》播出张掖“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段发现野生马鹿种群活动”的新闻,报道中称,近年来当地持续整治生态环境,在日常巡山中还发现了棕熊、雪豹、雪鸡等野生动物。

白唇鹿雪豹棕熊

不错,此前,在祁连山腹地张掖境内还拍摄到大种群西藏野驴、狼群活动的踪影。“去年11月17日,工作人员在巡护时,近距离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当然这已不是第一次,5月份就发现了多组雪豹活动影像,这充分说明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雪豹数量在不断增加。”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野生动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表示。

……

藏雪鸡藏野驴蒙古原羚岩羊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保护管理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不断强化,全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雪豹、白唇鹿、藏野驴、岩羊、马鹿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现身”,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最先“感知者”和亲身“体验群”。

从曾经乱砍滥伐、矿产探采、小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过度无序活动导致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矿洞散布,生态陷入危机,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掀起一场场“环保风暴”、一次次“利剑行动”,一波接一波的生态治理雷霆攻势、一浪盖一浪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潮,让祁连山步入深度修复期,自此锁定绿色发展之路。

●整治:誓让青山换新颜

张掖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的主战场,“主战场有主作为。”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立行立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通报》、国务院《会议纪要》和《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要求,把下决心整治修复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确定为全市“天字一号”工程,集全市之智慧、举全市之力量,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实施了张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祁连山生态环境集中整治修复攻坚行动。

“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方案》,确定重点抓好8大类34项整改任务,全面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并根据原国家环保部约谈、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新闻媒体反映和全面自查,共清理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具体问题项。”据张掖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至目前,整改方案确定的8大类34项整改任务基本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认定;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水利水电项目全部整治规范,矿业权、旅游设施项目分类退出和水电站关停退出工作全部完成,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缓冲区农牧民搬迁有序推进,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再无开发性生产经营活动,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修复治理迈出重大步伐。

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马场视察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给予肯定,指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总书记的肯定,就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但这并不是终点。

●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在大力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重大生态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统筹重点防护林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草原灾害防治专项等资金,积极组织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43亿元,完成完成人工造林.57万亩、封山育林98.68万亩,治理沙化、退化草地.23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17.13万亩、牲畜棚圈万平方米、青贮窖81万平方米、贮草棚51万平方米,保护湿地61.4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亩,开展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9万亩。

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中央基础性奖补资金10亿元、省级专项资金20.17亿元,地方整合配套资金10.44亿元,吸引社会资金0.17亿元,组织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治理等13个方面的个子项目。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并申请省级竣工验收,完成投资40.78亿元。

抢抓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大机遇,高标准谋划实施了总投资55亿元、总规模万亩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和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一园三带”造林绿化。近三年投入资金50亿元,完成“一园三带”为主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营造林万亩,修复“三化”草地万亩,带动全市近三年每年造林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有效巩固提升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积极争取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植被修复、“草原三化治理”、围栏拆除、防火物资库建设、森林防火设备购置等为主要内容的年张掖市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11项、总投资3.2亿元,已下达项目投资0.8亿元,主要用于祁连山退化草地治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和育苗基地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申报植被修复、生态保护方面的年、年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5项,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0.88亿元,年项目全部建成,年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49亿元,各项目工程正在按要求稳步推进。

“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性增长,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全面修复治理、全面巩固提升、全域监测监管的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资源管理科科长郭生祥深有感触。

●保护: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从现场整改到稳固成效,从山里到山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保护和修复也触发了一系列事关长远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变革。

“我们总结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经验,针对环保短板弱项,通过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手段和制度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保护建设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科负责人符闻伟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境内坚决停止一切生态破坏行为和自然资源违法违规开发经营活动的决定》《关于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划定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落实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开展祁连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修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办法,建立健全涵盖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约束机制。

同时,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建成“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测系统和智慧水务监控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提高了环境监测预警、监察执法和协同管理水平。“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构成‘天眼’守护祁连山获评‘全国智慧环保十大创新案例’之一,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符闻伟说。

在执法监管方面,成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在祁连山林区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政法、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落实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会商处置、规范移送等制度机制,严格执行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了严惩祁连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高压态势。并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搬迁的农牧民中每户选聘1名生态管护员,不仅使搬迁群众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还缓解了保护区管护人手紧张的问题,将监管触角延伸到了最偏远的地方。

“采取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一户享受一套惠民政策的‘四个一’措施,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年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核心区户人已全部搬出,95.5万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占缓冲区总人口34%的户名农牧民也已搬出并妥善安置。”据肃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超载放牧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曾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之一,通过易地搬迁严格实行以草定畜,落实草原奖补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政策,采取封栏围育、禁牧休牧等措施,祁连山保护区肃南段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守护:牧羊人变成守护员

曾经的‘山间牧羊人’变身‘生态管护员’,回到了熟悉的大山,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使然,更是“新身份”的责任担当。地处祁连山深处的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杨哥资源管护站有着一支特殊的队伍,除了站长孙京海和副站长何长明,其余16人都是从核心区搬迁出的牧民。“80年代林场伐木,看到一车车上好的木材被运往山外,心疼;禁伐后,采矿‘轰隆隆’的声音又开始在山脉之间回响,阵痛;现在好了,山里安静得能听到风吹过每一片树叶,也能常常看到各类野生动物,心才踏实了。”作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孙京海感慨良多。

守山、巡山、护山,需要孙京海这位“老祁连”,更需要他发挥“主心骨”作用,将最初像“羊儿一样散布在群山之间”的“新晋”管护员们聚成一簇坚毅的“狼毒花”,尽心尽力,守山巡山护山。“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重要的是做好现在。我们要一直保护它,守护它,为植物、动物提供一个美丽的家园。”孙京海掷地有声。

“牧民搬出后遗留的建筑全部拆除清理,最后留下几间作为管护员在深山的休息驻所。我们巡山的时间长短不一,远途的话四五天都回不来,就住在留下的房子里,晚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远处各种动物的叫声,仿佛又回到原来的时光。”“新晋”管护员周艳萍看着家的方向,声音渐高,“搬出来是对的,原来放牧的草场稀稀拉拉,现在变得茂盛浓密,恢复得真好。”

牧民们的放牧经验源于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草场过载的变化他们最清楚。当乡镇干部去家中耐心解释为什么要搬出时,虽然心里无比不舍,但他们还是用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国家政策,让世代放牧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搬出后,管护站的生活他们也很快适应,并担当起对祁连山保护的“新责任”。“之前我们在山里生活的确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由于平时垃圾很难运出来,一般会烧掉或挖个坑埋掉。现在塑料袋用得不少,埋下后多年挖开,塑料袋还在那。”管护站年岁稍长的罗成,巡山时哼唱着放牧时的歌谣,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谷,流露着他们守护青山、自由辽阔的胸襟。

整治、保护、修复、守护。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禁牧和移民搬迁等生态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祁连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生存压力明显减小,种群呈快速恢复的态势。“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监测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红外相机数据,基本建立和完善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马堆芳表示,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马麝等频频出现在红外相机镜头中,充分说明祁连山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种群分布范围呈扩张和上升趋势。

苍鹰蓝马鸡狼猞猁兔狲血雉赤狐

“马鹿、岩羊、狍等大型草食动物种群数量呈明显上升,斑尾榛鸡、蓝马鸡、血雉、淡腹雪鸡、暗腹雪鸡等珍禽种群数量也恢复较快。以前在保护区很难发现的动物如豺、荒漠猫、兔狲等现在也经常出没。保护区还发现了风头蜂鹰、红脚隼、毛脚等野生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也保护区内的新纪录。”马堆芳补充道。

青山绿水,峰峦叠嶂。恢复往日平静的祁连山,少了人为扰动,多了动物种群,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逐渐显现原始森林的自然风光。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祁连山脉,蒙蒙的金光映衬着这片圣地,明净的天空,轻盈的云朵,春风吹起,云朵如小船一般在山脊轻轻荡漾,预示着每一个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记者陈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5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