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形状 >> 国家公园,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青海日报
黄河源的底色李友崇摄
千山堆绣、百川织锦,亘古苍茫汇聚山宗水源,壮阔神奇任由万物生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千古奇观三江源。
山为江源之骨,莽莽昆仑、巍巍唐古拉山,纵横错落,跌宕起伏,构织起一幅壮美的山脉风光。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多的名山大川。
水乃江源之魂,溪流汇集,湖泊遍布,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发源,被誉为“中华水塔”,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的三条大江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
这里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这里,青海牢记国家使命,履行“源头责任”,探索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前进的脚步并未止步于此,国家公园示范省成了青海的新名片。
体制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搭乘时光的列车,回到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起步。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我省在全国率先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任务,开启了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新纪元;年,我省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年,我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正式迈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步伐。年,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启动,分“三步走”战略开好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先河……
事实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源于青海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的结合。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青海作为生态大省,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应当有所作为。
从无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目标实现,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被理顺,“九龙治水”局面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解决,预计年底将正式设园。
时至今日,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颁布试行了国家公园条例,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明确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1.7万余名牧民群众端起生态“饭碗”,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祁连山国家公园也是我国首批确定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试点于年启动。目前已全面完成33项试点任务,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为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已经完成并全面启动设园工作。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申报已经完成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本完成。
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向好
盛夏的暖风划过脸庞,站在鄂陵湖畔的石崖上遥望蔚蓝无际的鄂陵湖,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飞鸟疾速掠过浮冰,直刺蔚蓝天际,啾啾的鸣叫声缓缓下沉,遁入草色青黄的牧野。
这时,湖边大路的弯角,走过几个身影,未等靠近,便看出他们穿着绿色小马甲,肩上两道反光贴条尤其醒目,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特有的标志。
停下来与他们说话的地方,原来是一个观景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始不久,观景台就被拆除。生态管护员达日杰告诉我们,观景台不仅被拆除,而且还禁止游客进入,如果想进入只能以生态体验的方式,这样做只为还江源宁静,还野生动物一片栖息的天堂。
“禁游”的不仅仅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内。可可西里、年保玉则、青海湖鸟岛都在“禁游”范围之列,其目的就是防止人为活动对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
成果斐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综合评估、全面验收中均排名第一。《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显示,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祁连山,这里曾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并监测到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还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这是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向好的真实写照。
此外,我省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全面实现园区“一户一岗”,共安排户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元,并为生态管护员统一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引导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当地居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在玉树发生的雪灾中,生态管护员制度再次发挥了作用。生态管护员制度施行后,农牧民可以拿出这部分收入购买饲草互助自救,同时,管护员自身也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力量,这也是雪灾并未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助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契机,未来青海将继续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统治理,统筹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野生动物旗舰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不断改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功能。
统筹布局国家公园集群
3月12日,生态文明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播出,该片共三集,第一集《草·海》聚焦黄河源、祁连山、青海湖,平衡的修复,循环与永恒;第二集《冰·河》聚焦长江源,关于生命的存在,万物生存的权利;第三集《峡·谷》聚焦澜沧江,自然的本真力量,旺盛野性的回归。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真实再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生态风貌,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国家公园建设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大保护前提下建设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主旋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化。
总结推广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青海与国家林草局共同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编制《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方案》,统筹布局和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过程中,我省坚持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统筹推进,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践,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15个体系。
借助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经验,青海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和昆仑山国家公园建设。根据初步方案,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2.83万平方公里。范围涉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和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共计3州4县25个乡(镇),以及5个国有农牧场。
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9平方公里。范围覆盖东昆仑山脉、那陵格勒河南部主要汇水区、格尔木河上游区域,东起玉虚峰东北侧格尔木河水面,南至玉虚峰,西到求拉克塔格峰,北至那陵格勒河南岸。
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三江之源水潺潺,山宗昆仑入云霄,祁连草香牧鞭响,大美青海绿色魂。这里是国家公园示范省——青海。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立省之要,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需要青海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的重大责任,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全世界传递出“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需要青海不断深化对“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的认识,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将最具有生态重要性、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的核心资源纳入国家公园,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良好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升值,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努力交出一份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就需要青海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展现新青海精神的发力点。(张多钧)
作者:张多钧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