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

黄河两岸看新绿丨天然林筑牢黄河流域生态根

发布时间:2023/6/12 17:13:35   
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天然林筑牢黄河流域生态根基

——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国家林草局天保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千秋大计,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里程碑。“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的重要原则。“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把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好、培育好、发展好”,是总书记为生态建设定下的基本方略。“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更是总书记对全国务林人的谆谆嘱托。

黄河流域天然林保护修复意义重大,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是保障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资本,健康稳定的天然林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修复天然林是改善黄河流域生态固本增元的重大举措。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区耿大鹏摄

据研究,天然林蓄水能力是人工林的3倍以上。根据年监测数据,黄河上中游地区天保工程区涵养水源量达.87亿吨/年,相当于当年黄河径流量(.50亿吨/年)的1.5倍。当前,黄河流域森林面积为.65万亩,天然林占54.1%,其中黄河上中游7省的占比只有53%,这比全国的平均数低10个百分点,而且这些仅存天然林又主要分布在支流岸区以及流域高位山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保护好珍贵的存量资源是当务之急,是固本,是迅速遏止生态继续恶化、改善生态状况的基本前提;修复好功能受损的天然林,是增元,是提升天然林质量、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根本措施。

制图:马雨晶

黄河流域天然林保护的七大贡献

年,我国在12个省(区、市)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天保工程试点;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共17个省区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年,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了全国。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8个(除山东省外)纳入了早期的天保工程。

经过20多年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天然林的价值取向,从经济优先到保护与发展并重,再到生态优先、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因的认知变化,天然林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黄河流域天然林保护修复取得了巨大成效。

1.天然林资源持续增长

通过20多年来的有效保护,森林总量不断增加,资源质量持续向好。年与天保工程实施前的年相比,全国森林面积净增9.2亿亩;森林蓄积量净增62.9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净增4.76亿亩,占全国新增森林面积的51.6%;天然林蓄积量新增45.9亿立方米,占全国新增森林蓄积量的73.1%。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黄河流域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亿多立方米。第五次(-年)与第九次(-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比,黄河流域森林面积净增.1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34万立方米。其中,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35万亩,占该流域新增森林面积的42.3%;天然林蓄积量净增.23万立方米,占该流域新增森林蓄积量的53.8%。特别是天保工程二期9年天然林蓄积量增加了.75万立方米,比天保工程一期11年的增加量还多出.31万立方米,增速明显加快。在天然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天然林质量明显提升。

2.黄河安澜获得强力支撑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黄河源头的水源涵养、中游的水土保持和中下游的防风固沙能力显著增强。青海三江源是黄河的源头。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量近10年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上升。黄河中游的陕西、山西的黄土高原区是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地。黄河主要输沙区延安,自年以来,泥沙由每年的2.58亿吨降至0.31亿吨,降幅88%。山西年的保育土壤量.4万吨,相当于当年土壤侵蚀量的28.13%。宁夏、内蒙古的戈壁沙漠是沙尘的主要起源地。宁夏中卫等地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万亩,初步呈现了“春绿锁黄龙、灌草缚沙丘”的喜人景象。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侵蚀模数年为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近10年来以每年每平方公里减少.2吨的速度下降。

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黄河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尤其是天保工程启动以来,水土流失逐年减弱,黄河输沙量逐年减少。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河南花园口站的多年观测,黄河含沙量已由年的26.4公斤/立方米降到了年的22.4公斤/立方米,输沙量由年的10.54亿吨降到了年的8.36亿吨,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淤积,确保了黄河安澜。

3.生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天然林保护修复的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年,全国森林植被涵养水源量.5亿立方米,与10年前相比增加.84亿吨;年固土量87.48亿吨,比10年前增加17.13亿吨;年滞沙量61.58亿吨,比10年前增加11.57亿吨。森林防护功能的提升,为我国的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环境保障。

4.物种生境得到有效改善

物种资源是许多药物和食物的基本来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40%以上的经济和80%以上贫困人口生活之所需来源于物种资源。物种一旦消失不可复生,人类就永远失去了这些基因。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天保工程实施前,高等野生植物物种中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44%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天保工程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全国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80%的高等植物种群,极大改善了物种的生存环境。祁连山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年9月-年4月的调查中,4只雪豹同时出镜,多只野生白唇鹿特大种群被拍摄到。

5.生态竞争力显著提升

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出了到年全国新增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仅天保工程近5年就已贡献了13.75亿立方米。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89.8亿吨,其中80%的贡献来自天然林。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由“停伐减产、造林”转升为“全面停伐、修复”,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生态竞争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

天然林保护不仅在国际上为我国绿色外交赢得了话语权,而且对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面保护天然林的支撑下,“生态强省”“生态立市”成为各地的新发展观,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宜居也成为招商引智的新优势。天然林保护使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日益提升,宜居宜业的环境条件逐渐向好,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日益增强,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驱动力,提升了流域内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国际影响力,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6.民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0多年来,天保资金近70%用在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通过工程措施拉动就业,通过政社性资金补助,让黄河流域林区职工实现了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弱有所扶。

天保工程实施前,林区民生问题十分突出,林场职工群体性上访事件频繁发生。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黄河流域累计投入资金达亿元,不仅有效解决了林区就业问题,而且下拨社会保障和政社性资金.31亿元,为林区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改善了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地处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和陕西,天保工程实施前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0.45万元和0.47万元,年均达6.6万元,增长了13倍多。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由工程实施初期的养老“一险”发展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险”,林区职工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

7.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加强

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集宣传、教育、行动于一体的社会效果,对人们的政绩观、消费观、荣辱观、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引领了全民生态文化元素提升,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之路。依托天然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森林公园、举办森林文化节等活动,使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走进了千家万户,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保护森林、关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升。

“四川实施天保工程”在年全省大众投票中,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件”之首。在“千万网民心中的四川奇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响四川十大工程”大型网络评选活动中,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又高票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响四川十大工程”工业与科技榜十大工程。该省问卷调查,人们对天保工程的认知程度达到90%以上。

甘肃祁连山大野口天然林保护区冯晓光摄

持续提升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的保障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和森林保护,森林覆盖率由年的8.6%增加到年的16.55%、年均增加0.16个百分点,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在大力加强国土绿化的同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既做好“加法”又严控“减法”,到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96%、年均增加0.32个百分点,特别是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后,年均增加0.33个百分点。

这充分验证了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性成就。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更是开创了天然林保护修复事业的新时代,赋予了林草工作新使命。

1.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

《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草原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天然林保护修复的行动指南。纲领已经确定,路线业已明确,行动重如泰山,规划、评估、立法工作是当前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重中之重。

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是落实《制度方案》各项政策措施的蓝图,是天然林保护修复目标任务落实落地的实现路径,是指导地方开展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的重要依据和责任单。对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国际视野的评估,是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向全国人民交卷、向世界阐述中国生态保护理念的重要举措,及时肯定贡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找准差距,为坚持有效政策、扬弃低效措施、反思执行偏差、优化相关举措、创新监管体制提供科学支撑,为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制定《天然林保护条例》,是实现天然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天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天然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黄河流域各省区是天然林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要率先落实天然林规划、评估、立法工作。

2.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

目前,我国天然林资源基本上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或人迹罕至的生态脆弱区,90%是天然次生林,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急需进行保护修复。

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要求的重大生态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流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制、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要求,上下游左右岸全面保护、系统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监管机制的原则,重点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典型性和完整性。要以天然林的现状和主要生态系统特征为基点,依据不同类型的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的生长状况和发育阶段,遵循天然林的演替规律和生态系统管理需求精准施策,全面保护修复黄河流域天然林。

3.全面推进林区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重地,生态保护任重艰巨,保护修复天然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最经济手段,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优途径。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水、木材以及纤维等方面的有形产品,还能够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减少疾病等方面提供调节服务;在提供消费、娱乐、美学享受以及精神收益等方面提供文化服务;在土壤形成、光合作用以及养分循环等方面提供支撑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全面了解和认识森林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掘天然林的服务功能和价值,抓住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的转型之机,主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近水亲山、回归自然的绿色情怀,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用第三产业的理念打造第一产业,引领林区高质量发展。

4.全面巩固山区脱贫攻坚成果

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有些地方出现了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贫困区交织重合现象。天然林保护修复事业不仅有效缓解了当代人类正在透支后代人的生活资源及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而且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投入和森林管护生态护林员的聘用,为精准脱贫注入了巨额资金并建立了稳定机制。

黄河流域孕育了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从仓颉造字到李斯统一文字再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四大发明到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水利等古代的一些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都在这里诞生。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开展国民教育和旅游的珍贵遗产。黄河流域独特的山水、森林景观,为开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山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源优势。通过森林体验、森林游憩、森林康养、生态探秘、生态驿站、生态教育等基地建设,采取森林认养、森林旅游、森林人家、森林野趣、森林食品、养生休闲等形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并与黄河文化紧密结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黄河的生态和文化保护。

纵观我国天保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天然林保护的实践鲜活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事业的不断进步。

廿载天保,百年功德。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贯彻新思想、履行新使命、扛起新责任、开启新征程,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黄河两岸看新绿丨天然林筑牢黄河流域生态根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