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雪豹 >> 雪豹的种类 >> 四川发现大熊猫守护者夏勒把自己种在唐
谭楷文/图
爱因斯坦说,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最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
与之相反,夏勒专门寻找“最厚”的木板,在最难钻透的地方“钻孔”。年,他走向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去30年。
直到年3月27日,在成都,特别为夏勒安排的讲演会上,我们才再次见面。30年来,最让我振奋的是,他被全世界公认为保护珍稀动物的“辛德勒”:他不仅仅是大熊猫的守护者,在世界屋脊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他还拯救了藏羚羊、鼠兔等野生动物。
35年后,本文作者与夏勒(右)再去唐家河,身后不远处,就是夏勒当年种下的圣诞树。
30年前
藏羚羊的艰难处境
在温馨的“成都之夜”,夏勒又讲到“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美的动物,它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上世纪初,空气稀薄、风雪变幻、气候酷寒,且有大片无人区的青藏高原,是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盘羊、雪豹、棕熊的乐园……其总数可能达到万只,繁茂的景象如同今天的非洲塞伦盖蒂,特别是在夏勒眼中看来非常美的藏羚羊,那时至少有上百万只。
年,英国探险家罗林在笔记里描述:“几乎从我脚下一直延伸到我双眼可及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母藏羚和她们的小羊羔,在极远的天际还可以看到很大的羊群像潮水一样不断的、缓缓地涌过来,其数量不会少于10只到只……”
而上世纪80年代,夏勒却看到藏羚羊急剧减少。直到年他访问藏北一个叫改则的小镇,才找到了藏羚羊急剧减少的原因:“那天,我看见成群的牧民从藏羚羊皮上一点点地摘下细绒,然后卖给当地的收购商。在一个收购商的院子里,有几大袋羊绒正准备被走私到尼泊尔西部,并从那里再到克什米尔,最终到达加工地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在那里被织成‘沙图什’披肩。”
“沙图什”,这个词起源于波斯语,意为“毛绒之王”。这种毛绒制成的披肩,诞生于克什米尔,备受贵族和富人们的青睐。为了织就一条“沙图什”,要消耗-克生绒,而一头藏羚羊最多产绒克,所以每条“沙图什”至少要让三头藏羚羊的付出血与生命。
上世纪80年代,大批淘金者涌入可可西里,淘金之余发现猎杀藏羚羊能获得暴利。于是,每年有数万头藏羚羊惨遭杀害。夏勒最先揭露出藏羚羊与“沙图什”这一条血腥的产业链。
相关资料表明:中国政府行动迅速,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把藏羚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先后在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其它野生动物。
年,夏勒的专著《青藏高原的生灵》出版。这是年至年间,他在青藏高原第一个十年研究的成果。他以科学家的严谨,分析藏羚羊从20世纪初的上百万头锐减至60—72头的原因。最大的带毁灭性的影响就是为了掠夺“沙图什”原材料的疯狂猎杀。
35年后,本文作者(中)与夏勒再相逢喝一杯。
30年后
藏羚羊群生机勃勃
全世界在回应着夏勒。
年10月,“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西宁召开,会后发布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及贸易控制的“西宁宣言”。年10月2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宣布,全球“不要购买藏羚羊绒”活动正式启动。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名流聚集的晚宴上,各界人士纷纷反对购买“沙图什”。
美国执法官员也对一家向纽约多位上层社会贵妇销售“沙图什”的公司进行调查,同时还向购买了“沙图什”的富人们发出传票,要求澄清她们拥有的“沙图什”来源。中国政府的重拳出击,加上国际强大的舆论,让绞杀藏羚羊的产业链渐渐停下来。
年,我们跟随夏勒横穿羌塘作调查;年,又经藏北到新疆西昆仑山,跑了一个多月,发现了藏羚羊一个种群的产仔地。那场面极其壮观;产仔后,藏羚羊妈妈又带上幼仔翻山越岭多公里,回到栖息地。
年10月25日到12月18日,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酷寒中,夏勒率队,完成了公里的羌塘北部的大穿越。在长达1公里的漫漫长路中,竟然没有见到一个人。一只野狼在雪原徘徊,走近它拍照,它也不惊不诧。这反倒让夏勒惊异。
夏勒更乐意让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分享他的快乐。
在灯火通明的中科院动物所的报告厅内,夏勒兴奋地指着一张照片说:“在藏北,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藏羚羊群,它们从一道山坡上涌下来,越过骆驼湖碧蓝的湖水,奔上白雪覆顶的山脊。我目送着它们远去,大约有只,都是母羊和刚满月的小羊羔。这是母羊在6月下旬在藏西北的某块寒冷的土地上产仔之后带领着羊羔向南迁移的场面。在穿越活动中,我们大概看到头藏羚羊、头藏野驴和0头野牦牛。其中藏羚羊的数目有了很大的回增,这说明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
夏勒还是青藏高原鼠兔的“代言人”。
鼠兔,一直被认为是草原祸首。鼠害,造成了三江源草地退化,生态恶化。在“人鼠大战”中,三江源曾采用“地毯式的投毒灭鼠”,虽抑制了鼠害,却造成食物链的断裂。吃不上鼠兔的狐狸,就去袭击天鹅,又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夏勒认为鼠兔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对平衡生态有好处。为此,他创作了系列寓言故事《好鼠兔》,深受各国孩子们喜爱。
再逢夏勒
总想起他的“美国脾气”
间隔30多年,再逢夏勒,我不断地反思,为什么凡与夏勒交往过的中国人,都觉得印象深刻。
是的,五一棚的人们常常悄声说:夏勒又发“美国脾气”了。
什么是“美国脾气”?
比如,炊事员看到松鼠钻进伙房偷吃大米,提上火钳追赶,气坏了夏勒,他吼叫着,连忙制止:STOP!STOP!
比如,一位著名摄影师上山来,弄了一只竹鼠反复拍照,七折腾八折腾,惊吓中的竹鼠竟然晕过去,夏勒见状,立即脱下外衣,把竹鼠抱起来,赌气半天不说话。
比如,当时四川省林业厅派驾龄最长、车技顶呱呱的“飞车王”李师傅给夏勒开车,夏勒多次当着同车林业厅干部的面批评李师傅“瞎超车”。李师傅的脚还没把油门踩到底,夏勒就用生硬的中国话喊起来:慢点,慢点!
夏勒不怕得罪人的“美国脾气”,让五一棚的年轻人受益匪浅!
使用天线,给戴上无线电项圈的“科研熊猫”定位,是五一棚的重要“功课”。只要夏勒认为值班员定位定得不准,就抓起天线和收报机,亲自去重新定位;只要他认为粪便和标本不合格,就要求钻进竹海重新收集。
雪地里的大熊猫。
夏勒的名言是:“宁可没有材料,也不要错误的材料。”以后,凡是在五一棚实习过的各个自然保护区青年,大都成为各个熊猫山头的领军人物,他们说:“被夏勒“夹磨”过,就是不一样!”
“美国脾气”有时也挺可爱。
在忙碌的日子里,夏勒夫人克伊荣获了“粪便夫人”的雅号。她忍受着烟熏火燎和刺鼻的酸臭,像卖烤白薯的老太一样小心翼翼在炉旁,筛选野外拾到的熊猫粪团和植物标本,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常被熏得鼻孔发黑,满面烟灰。标本一式三份,夏勒可以得到其中的一份。
阳光明媚的一天,夏勒和克伊下山,到管理局招待所去洗澡换衣,稍事休息,难得放松一回。他们把受潮的标本放在火盆旁烘烤,等洗浴完毕,回到寝室,满屋浓烟让他俩大吃一惊——不但标本被烧糊了,地板还烧了个大窟窿。几个月的心血全完了!夏勒心痛得长吁短叹。
夫妇俩回到五一棚,胡锦矗笑容满面迎上来:“听说你们的标本烧光了,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从留在中国的两份中匀一份出来,让你有一份完整的标本带回国。”
夏勒笑了,克伊笑了,又打又跳,乐得像个孩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夏勒博士(右一)与胡锦矗教授(右二)合影。
再看夏勒
83岁仍迷恋高原追踪雪豹
35年后,画家邱笑秋和我,还有“邓野牛”(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首任主任邓启涛),再次看到夏勒孩子一样爽朗的笑容。
邱笑秋叹道:夏勒真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上世纪80年代,邱笑秋住在卧龙写生,画熊猫画山水,与夏勒夫妇相识。年,邱笑秋应邀在纽约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画展。他特地请老友夏勒来参加开幕式,发出邀请后,邱笑秋的心在敲鼓:夏勒和我分手20多年了,还记得我吗?没料到,夏勒凌晨出发,开车数百里,第一个到展场,让邱笑秋喜出望外。
与夏勒交往35年了,夏勒还是那个夏勒。
他与狮子、老虎、美洲豹这些嗜血成性的猛兽打交道,在血盆大口边上行走自如,居然没有受到攻击;
他挑选最艰苦最寂寞的野外工作,几乎走遍世界,过最简朴的生活。不想出名的他却偏偏出了大名;
他发了那么多次“美国脾气”,却没有一个不认为他是真诚的,坦率的,值得交往的真朋友。
35年前,夏勒专程去成都火车站看一看早已在北美大地消失了的蒸气火车头,35年后,中国大地上飞驰着高速列车。
35年前,夏勒看到岷江上满是漂木曾皱紧眉头;35年后,长江上游已成为禁伐区,封山育林使长江上游变得郁郁葱葱。
35年前,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夏勒;35年后,夏勒的一个讲座,80个名额当晚挤进了多人,有一半人几乎是站着听完夏勒的讲座。
35年来,中国人的生态觉悟大大地提高了。
朋友们告诉我,夏爷爷完全忘记了自己有多大年龄了,83岁了,他还迷恋于在青藏高原追踪雪豹。他向往着中国,向往着青藏高原,只要一上高原,他就催促着尽快到达宿营地,一到宿营地,肯定是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问题:明天,我们什么时候上山?
新闻链接:
四川发现
大熊猫守护者夏勒:把自己“种”在唐家河(上)